混凝土基层起砂有哪些原因?混凝土基层的平整、坚固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防水施工的质量,但是混凝土基层是很容易起砂的,那么起砂应该怎样进行修补呢?
.jpg)
一、混凝土基层起砂的3大原因
1、配制混凝土时水灰比过大
(1)地面混凝土规范规定其水灰比应小于0.5,而且要求混凝土单位用水量为150~170kg/m³。
(2)水灰比的大小直接影响混凝土后期的强度。水灰比过大时,混凝土中多余的游离水分蒸发,在水泥浆面层产生过多毛细孔,降低了密实性,降低了混凝土面层的强度,地面容易起尘起砂。
(3)表面水分过多,混凝土面层抹光收光时间延长,甚至有可能超过水泥的终凝时间,造成施工地面质量无法保证。混凝土中的水除了与水泥发生水化作用外,另一个作用是为了满足混凝土施工的要求。
(4)有部分施工单位为了赶进度或施工方便,将混凝土坍落度尽量放大,最好是自动摊平。甚至擅自加水放大坍落度,结果造成混凝土表面大量泌水。
2、混凝土的原材料质量的影响
(1)砂石集料含泥量:含泥较多时,会严重影响水泥的早期水化,粘土中的粘土粒会包裹水泥颗粒,延缓及阻碍水泥的水化及混凝土的凝结,从而加剧了混凝土的泌水。
(2)不宜使用细砂:砂子0.315mm以下及2.5mm以上的颗粒含量对泌水影响较大。规范要求不宜使用细砂,这不仅是因为细砂的强度低、需水量大、干缩性大,容易造成地面开裂;
(3)还因为细砂引起保水性差,不利于地面修光;与水泥的粘结性能差,降低砂浆的强度。所以混凝土地面或大面积地坪一旦使用细砂,地面起砂的可能性很大。
(4)矿物掺合料的的掺量和品质。掺合料颗粒分布同样也影响着混凝土的泌水性能,若矿物掺合料的细颗粒含量少、粗颗粒含量多,则易造成混凝土的泌水。
(5)水泥作为混凝土中最重要的胶凝材料,与混凝土的泌水性能密切相关。水泥的凝结时间、细度、比表面积与颗粒分布都会影响混凝土的泌水性能。
(6)水泥的凝结时间越长,所配制的混凝土凝结时间越长,且凝结时间的延长幅度比水泥净浆成倍地增长,在混凝土静置、凝结硬化之前,水泥颗粒沉降的时间越长,混凝土越易泌水;
(7)水泥的细度越粗、比表面积越小、颗粒分布中细颗粒含量越少,早期水泥水化量越少,较少的水化产物不足以封堵混凝土中的毛细孔,致使内部水分容易自下而上运动,混凝土泌水越严重。
(8)混凝土外加剂品种和掺量,掺量过多或者缓凝组分掺量过多,会造成新拌混凝土的大量泌水和离析,大量的自由水泌出混凝土表面,影响水泥的凝结硬化,混凝土保水性能下降,导致严重泌水。
.jpg)
3、养护时间不足或过分失水的原因引起
(1)规范规定除硅酸盐水泥、普通水泥养护时间不少于7d;掺粉煤灰的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少于14天。
(2)如养护时间不够,则在太阳暴晒或干燥空气中造成水分大量蒸发,表面水分的蒸发大于混凝土内部的泌水速度。
(3)将导致表层水分大量挥发,水泥会减缓甚至停止水化,表层水泥得不到充分的水化,面层就无法达到设计强度,达不到足够的表面强度进而发生起尘起砂等质量问题。
总结:关于混凝土基层起砂有哪些原因的相关内容就介绍到这里,希望可以对你有所帮助。如果大家还需要了解更多产品内容,欢迎来电咨询,我们会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为你进行详细的解答。
本文由中德新亚发布,转载联系作者并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mixmt.com/hunningtu/367.html